close
前些時參加央行總裁彭淮南的餐敘,他講國際金融、匯率,都屬專業;倒是跨行的一句話饒富深意:報紙跟鈔票一樣,不會消失。

彭總裁是少見的重視報紙發布訊息與政策的官員,妙喻取譬,報紙鈔票相提並論。兩者唯一相同的,都是紙做的;這個命題成立嗎?

十年前台灣報紙經營陷入最低潮,隨著傳播科技及新興媒體威脅,全世界正興起一股看衰風,有預言報紙三十年內消失;接著金融海嘯,廣告萎縮,前景低迷。商業經營模式的報紙,依傳播學者McManus的理論,「廣告」及「公眾注意」是利潤來源,報紙長時讓廣告主予取予求;少數的報紙還能靠公眾注意而賺錢,但吸引的方式已偏頗到極致。

十年的低潮期,也發展出政府的新聞置入,報紙強忍政商低下活命。數月前,某建商大亨涉賄聲押時,報紙都露出了「阿奇利斯踵」。建商買斷式廣告從妥協的甜蜜,一變而為裹脅的毒藥。

慘澹經營下,報紙極在意自己的衣食父母,照顧好各自擁有的三、四十萬讀者大軍,也就發展出各報的風格差異。當餿油風暴時,中央與地方相互指責,你看一家報紙,可能看不懂到底食安咎責歸誰,政治新聞更是意識明顯,好的報紙不應如此。台灣報紙各有矜持,各不相讓,你等著我倒,我看你不繼,一個不曾消亡,卻也進步不多。

十年了canong15相機使用教學,報紙沒有垮,而媒體政經情勢也漸趨平衡,不像過去優勢傾斜政經。政商不再呼風喚雨,報紙回復本色—致力於公眾注意與政府資訊監督。唯其如此,報紙才能擺脫政經羈絆,而且走出過去的苦撐待變。從馬王政爭、太陽花學運、社會住宅官商勾結、張顯耀共諜案,以迄高雄氣爆、餿油事件,報紙都發揮得淋漓盡致,政商幾乎招架不住。

以餿油事件為例,氣傲的衛福部長邱文達始言,「台灣食安問題多是媒體太愛報,一件食安可以報一個月」,報紙痛批後改口,「是媒體關注食安」,報紙窮追猛挖,一直到舉發餿油老農現身,政商都無所遁形。報紙終於體會,公眾注意既是天職,亦是利潤所在,廠商廣告不求自來,更盯死政府。

但報紙危機仍在,各家護住三、四十萬讀者,並非長久之計,而現有的經營模式,也有待突破。報紙為了生存,已發展出數位匯流及各種平台,如傳播學者Herbert Marshall McLuhan所說的「熱媒」,提供信息明確度高。這還不夠,最近Alain de Botton在他的著作「新聞的騷動」提出:

新聞機構值得稱道的特質,不該只是單單蒐集事實的能力,而是能從事實資料中整理出關聯性的技藝;而當前的新聞報導在協調、萃取以及療癒等方面的表現卻是嚴重不及格。

他更直指,新聞機構必須能以「充分吸引」的方式呈現重要資訊。

所以,報紙必須超越目前的自己:一是太嚴肅,只能提供引人深思,但缺乏吸引人的指示;另一種是,只能提供完全不負責任的聳動消息,太濫情。

台灣始終看不到一份「品牌報」。Botton定義品牌:品牌本身能說服我們不以懷疑的眼光挑剔媒體刊載的內容。唯有品牌信任感覺對味才能吸引優質讀者,懷抱粉絲讀者。

台灣的報紙只致其力滿足基本讀者,太狹隘;長春 一般勞工體檢其實,可以努力、發展的空間還很大。

maxsym評價

9A51A0B08737ADC2
arrow
arrow

    qwa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